投资理财只看一点就够了

作者: 贺江兵   

文/贺江兵

早年我曾经在新浪微博上发过一个微博,谈论投资看什么,大意是在中国投资理财要看背景,国有商业银行大型银行自然不必说,互联网龙头比如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包括新浪,还曾开玩笑说,如果投资新浪网造成损失一定去微博上骂老沈,如今他都离开微博很久了。

很多投资者投网红私募、有色现货、数字货币等都是看到明星站台、还有退休高官站台等,觉得很厉害,但是那些都不是这个企业自己的背景。

记得招商银行曾经也推出过互联网金融,没听说过跑路的,也没有什么风险出来的报道。毕竟,有银行背景和完备的风控体系。

最近十年,随着国民财富的快速增加,各类创新理财产品层出不穷,除了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基础大类,还出现了涌现出互联网借贷、私募、数字货币、邮币卡、纸黄金等等不同投向的产品。

本人之前的文章里专门谈过,投资者要具备“穿透”能力,面对这百花齐放,甚至是鱼龙混杂的理财市场,用户在浏览产品时,也应该提升到哲学角度,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源头清晰的分析理财产品是谁发行、主要投向哪些标的,这些标的又是哪来的。只有深入了解产品的全链条,才能做到投资心里有数。比如,产品端,应该选择由正规金融机构风控体系全面审核过的、产品设立流程完备的,并有证监会、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批准发行的产品。

对于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比如私募、信托这些产品的风险级别与公募基金等差别较大,应该匹配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人。而作为普通投资人,由于产品数量、类别过多,自身很难甄别,可以在了解产品基础信息后,选择大的、正规的财富管理平台来购买,这些平台已经使用专业的风控体系和数据分析系统,筛选出优中选优的产品,提升用户的理财效率,大大降低了踩雷的几率。

有的机构,比如京东金融这样的,在产品选择和投资者适当性方面做得会更好一些。比如从合作机构筛选、合作产品筛选方面,坚守严格的风控体系,挑选出好的产品,就是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标准化理财产品。就避免了很多不正规的、非标产品的风险,从源头提升财富安全的标准。在产品推荐上,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做KYC,匹配用户的投资风险类型,根据用户的投资类型给出相应的资产配置方案,比如让小白多买风险低的基金,高净值用户可以根据收益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配一些高收益产品,做到了理财配置千人千面、理财产品产品优中选优。

从整个理财产品类别方面,我最近还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一份报告,京东财富用户的投资大数据显示,与其他类别产品相比,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人气遥遥领先,成为最吸金人气王。同时,像“银行+”这样的创新存款产品为代表的稳健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这说明用户更倾向于有大平台作为背书的理财产品,在低风险甚至接近于零风险的前提下,谋求更稳定的收益。

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下,投资者很难穿透,各种所谓的“高收益”“保本保息”的诱惑太大,但是,为了你财产安全,必须要学会穿透,穿过表象看底层资产。当然,你如果抱着打水漂的心态去投资,那么你可以不按我说的做了。闭着眼睛投,保证你能血本无归。

贺江兵
云牛科技副总裁,著有《金融的真相》。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