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人才争夺战背后:人才培养的难点

作者: 胡新   

当下金融科技已成为风口,传统金融机构和企业争先恐后地进行着金融科技的实验和实践,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火热上演的不仅是市场争夺战,更是人才争夺战。

人才的供给已经跟不上互联网金融扩张的步伐,据统计,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超过300万,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风控岗位的人才需求尤其突出。主流招聘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金融行业风控岗位招聘需求量较2016年同期增长超过20%。

步入监管后时代,各平台的合规建设已进入尾声阶段,平台获取资产的能力、风控实力、人才等核心竞争力在下半场行业比拼中显得愈发重要,而最不可忽视的是人才梯队的建设。

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谋而合的是,近期国内各大高校也对互金人才培养痛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广州召开“2018年全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研讨会”,推动配套人才体系建设。

2007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萌芽落地,随即展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之初良莠不齐,从业人士多是跨行而来,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十年之后,教育部放开“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开设,首批审核通过了6所本科院校新增“互联网金融”专业,并于2018年增加19 所本科院校,互联网金融行业终于走进高校,正式迈入了“科班人才轨道”。

然而由于这一行业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出现供需偏离表现,综合性人才供不应求,行业痛点极为明显。通过接触部分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校,笔者发现对于新兴的互金专业,只有少数院校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思路,而大多数院校尚处于摸索阶段,办学思路还不明朗。

目前,高校办互联网金融专业大体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金融学院办学,从金融细分领域切入,主打“金融+互联网”模式;其二是计算机学院牵头,与其他相关学院共同办学,倡导的是“互联网+金融”模式。

这两种方向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却是各有侧重。比如,向来以计算机专业闻名的电子科技大学也在2016年进行了试点教学,集7个学院之力,共同承办了“互联网金融”新专业。基于在互联网领域的先天优势,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科技+金融”的办学定位,更加强调科技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运用,培养高复合型精英人才。

在我们看来,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业务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以独特的互联网思维指引相关工作。互联网金融人才应当是具有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迭代思维等思维模式与新型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与市场接轨方面,部分院校也作出了一些尝试,广东金融学院展开应用教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则通过“人才订单班”的方式,由企业下单,高校根据人才画像“按需定制”人才。

事实上,行业生态不仅由具备活力的企业来维护,还有赖于高校在源头上的人才培养成果。从行业层面看,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校成为了行业人才的战略高地,对打破学科边界、培训新时代的新人才、校企协同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针对人才缺口,当前应该积极盘活存量互联网金融人才,并同时建立一个系统性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定向委托培养、建立实验室等,鼓励企业高管走进学校授课,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金融科技人才供给不足的难题。

除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以依托平台优势,自主培养新生力量。主动通过多种途径为不同阶段的人才创造丰富实用的培训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积极为员工赋能,实现对各级员工不同能力的阶梯式提升。

行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人才、技术、风控、合规、战略等要素缺一不可,通过人才的积累,特别是技术人才的汇聚,平台可以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行业也将向更高层次跃升,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系PPmoney万惠集团执行副总裁)

胡新
PPmoney互联网金融平台联合创始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