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信任基石,信“刚兑”还是信“科技”?

来源: 由曦 戴显天 | 来源:央行观察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指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全球诸多领先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立了未完全脱离传统体系的数字化平台或者子品牌。

几天前,家里的一位亲戚微信上问我,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还有什么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没有?想来想去,我觉得很难向她推荐。原因很简单:一是按照监管当局的意思,以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将只是不兜底的净值型产品,二是目前债市违约潮来袭,底层资产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只能如实的告诉她,“以后再也没有保本的理财了”。

客户焦虑,业者更急

在宏观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趋势下,谁在裸泳将一清二楚,更要命的是,今天财富管理业者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强监管所带来的变化,激荡而来的大数据时代,更增添了未来的不确定性:用好技术,弯道超车。反之,则可能被超越与颠覆。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陆金所联合发布了《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报告2018:科技驱动、铸就信任、重塑价值》(以下“《报告》”)。《报告》提出了数字财富管理的定义。同时表示,科技在财富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发重要的作用。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达6万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渗透率34.6%,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相对应的是,中国财富科技企业总融资额达28.3亿美元,占世界总融资额的四成有余,位列全球第一。流量型、垂直型、传统型及综合型四类机构正逐鹿市场。总体上说,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已具备了极佳的市场基础,发展空间巨大。

但是发展的加速与不确定的提升往往相伴而生。如前所述,日益趋紧的监管和不断变化的科技,正在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带入一个转型的关键路口。用陆金所CEO计葵生的话说,监管和科技都在重塑财富管理行业的生态。

这时,业者们要何去何从?

重铸信任基石,信“刚兑”还是信“科技”?

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数字财富管理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报告》认为,数字财富管理与传统财富管理的区别体现在价值定位、客户、产品、服务和渠道五个方面。在科技的帮助下,数字财富管理将在人力依赖最低的情况下,帮助行业创造价值、重塑价值链。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数字化财富管理的本质仍然是财富的保值与增值。

在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金融业务负责人何大勇的眼中,财富管理市场的根基是信任。这是财富管理行业的第一性原理。用何大勇的话说,过去的信任是构建在两个要素上:第一对于机构的信任,第二对客户经理的信任。未来,信任的基础可能来自于科技和数据。

信任是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压舱石。但由于中国特殊的金融环境,财富管理产品的大部分底层资产是房地产、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因此不管是“信机构”,还是“信客户经理”,其本质上都是信政府、信刚兑,在M2增速放缓、金融去杠杆、信贷结构优化的情况下,这些底层资产的质量问题正在暴露。所以,市场上优质理财产品的供给能力正在下降。于是,也就有了客户买不到合适产品的情形。

但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也在深刻改变着金融运行的轨迹。从信贷产品上看,基于大数据的微粒贷、借呗,都展现出很强的定价能力和优秀的资产表现,从资产配置上看,很多智能投顾产品均展现了强大的投资能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专注于人工智能投资的李开复,一两年前就把自己的资产组合交给了智能投顾来打理,并且取得了比投资经理更好的收益。李开复对机器和算法的相信,显然超过了对理财经理的信任。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未来,越来越多人会像李开复那样相信科技的力量。作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压舱石,当人们的信任集体发生迁移的话,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也将为之更新。

陆金所CEO计葵生描绘了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的信任图景,“未来数字化财富管理的信任技术会,‘比我更懂我,真正为我考虑,有能力为我投资’”。具体来说,“比我更懂我”是指科技实现了更准确的客户洞察与立体精准的客户画像;“真正为我考虑”是指科技助推信息透明、服务客观性,同时提升各环节客户体验;“有能力为我投资”是指科技依托对产品、客户的了解,赋能投资专业能力,实现动态配置调整。

c4ca4238a0b923820dcc-53-e1526873127534.jpg

作为与财富科技相关度最高的四项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将在客户画像与分析、规划与配置、交易与执行和组合管理等环节上,改变传统业务逻辑,帮助财富管理行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客群延展、提升体验和控制风险等效果。

接近数字财富管理实质的独立互联网理财平台渗透率仅为1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科技重构了信任,也重塑了价值,更催生出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它将会令传统的财富管理焕发新生,加速进入“数字化财富管理”时代。

何大勇表示,“虽然中国的金融科技及线上化财富管理在过去五年发展迅猛,在全球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中国真正的数字财富管理的发展仍处于起步期。2018年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数字财富管理模式都在思变与应变的关键节点,所有参与者都需要思考未来的道路与方向。”

《报告》指出,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在充满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市场亟需规范。刚性兑付将原本分摊到投资者身上的风险转移到少数金融机构身上,加大了风险的集中度;当前众多投资者处于被动接受现有产品模式而非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投资规模主动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理财产品;销售导向无法做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

其次,投资人尚未成熟。中国投资者在财富管理上体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但这背后并非在于投资能力的专业性更强,其对风险分散的意识仍停留在机构刚兑能力上而非投资标的上,资产配置的平均投资期限远短于成熟财富管理市场。报告数据显示,84%的中国投资者主力资产配置的平均投资期限分布于3-12个月之内,80%以上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再次,机构良莠不齐。从整体市场来看,服务机构的水平以及在对科技的应用上差异巨大,已有部分领先机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规范自身行为,成为行业典范,但也有如部分平台以金融科技为市场营销的工具而非业务改造的引擎,并未通过技术和数据真实创造价值。

例如,《报告》发现我国接近数字财富管理实质的独立互联网理财平台(如财富科技公司、独立注册理财顾问平台等采用开放货架模式、基于互联网开展财富管理的平台型公司)的渗透率仅为约10%,远低于美国约35.5%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第三方业务中,主要是以现金管理为主的“宝宝”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因此,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c81e728d9d4c2f636f06-19-e1526873193959.jpg

6万亿美元市场的四类竞逐者,致胜的关键是什么?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6万亿美元的市场量级,以及4亿中等收入人群,让中国的数字财富管理市场充满想象空间。各类机构正在蓄势待发,他们都在寻求战略支点,以及最佳的业务模式,以便在竞争中寻得先机。

《报告》预测,数字财富管理机构将最有可能从以下四类机构中诞生:即流量型互联网机构、垂直型互联网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综合型互联网机构。

eccbc87e4b5ce2fe2830-12-e1526873231310.jpg

流量型互联网机构多为互联网跨界机构,凭借电商平台、社交应用的背景获取海量客户基础的优势,通过提供支付、钱包管理、现金管理等业务培养客户的金融粘性和信心。其典型代表是掌握中国互联网顶端的四巨头BATJ,即百度、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腾讯和京东。

垂直型互联网机构以财富管理中的某一垂直领域的纵深为独有优势。其中包括如Wealthfront 等以ETF为主要投资资产的智能投顾公司,也包括如雪球、天天基金等以基金和股票资讯和论坛讨论为内容核心,同时嵌入交易和账户管理的垂直型平台。

a87ff679a2f3e71d9181-5-e1526873277614.jpg

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指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全球诸多领先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立了未完全脱离传统体系的数字化平台或者子品牌。此类机构以大量存量客户、在金融专业上的理解力和线下网点渠道为核心优势,其主要代表为UBS SmartWealth和Fidelity Go。

最后是综合型互联网。综合型机构同时具备互联网基因和金融机构背景,以专业性、低成本、便捷体验的有机平衡为核心优势,例如美国市场的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和中国的陆金所等。

陆金所CEO计葵生建议,数字财富管理机构在考虑未来发展时需要认真思考三个问题:“首先是财富管理向以权益为基础的投资管理转变会有多快到来;其次是谁以及什么样的机构将会成为最成功的资产管理人;第三,在成功选择产品上,AI技术到底能走多远?”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判断和回答,将对数字财富行业发展以及机构发展有直接影响。

《报告》给各种各样的财富管理机构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代表客户利益的价值定位;

二是采用产品开放、投顾开放和竞合开放的开放平台模式;

三是能够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客户价值管理体系;

四是构建强大的投研投顾能力;

五是打造领先的技术应用能力;

六是建构敏捷型的组织架构。

在何大勇看来,数字财富管理平台的价值定位、模式、客户价值管理体系、投研投顾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组织架构将成为未来致胜六大关键因素。

(编辑:杨少康)

来源: 由曦 戴显天 | 来源:央行观察

莉莉财经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