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影响发酵:结构性存款首破8万亿,或“接棒”保本理财

作者: 时代财经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规背景下,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未来如果表内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将继续增长,乃至翻倍。

文/时代财经    罗耿城

资管新规虽未落地,理财市场却已发生微妙变化——银行保本理财逐渐淡出市场,结构性存款则首次突破8万亿,接棒成为理财市场的“新宠”。

近日,时代财经查阅央行公布的中资银行信贷收支统计表发现,截至2018年2月末,银行业结构性存款规模已达8.36万亿元,同比增长45.08%,和同期活期存款8.29%、定期存款-0.58%的增速相比,其增长势头可谓惊人。

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规背景下,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未来如果表内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将继续增长,乃至翻倍。

规模首破8万亿

多部委发布资管新规迄今已有四个月,新规对银行理财的要求已经明确——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严禁资金池运作。也就是说,银行保本理财不符合资管产品定义,将面临重大转型。

但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告诉时代财经,投资者的需求仍较高,银行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填补这块市场空缺,而当前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是结构性存款。

时代财经查阅央行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2月末,结构性存款规模仍维持去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并首次突破8万亿关口,达到8.36万亿元。其中,中资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32.66%;中资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5.34万亿元,同比增长34.71%。

华创证券分析师潘虹羽指出,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一定幅度扩张,表明已有银行主动发力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应对表内理财规模逐步缩小带来的冲击。在新规背景下,银行保本理财存在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未来若表内理财(保本理财)产品均向结构性存款进行转型,结构性存款规模还将翻倍。”

风险高于定期存款

时代财经注意到,市面上多家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年利率上调至4%水平左右,几乎是定期存款的3倍,因此深受投资者青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少投资者视之为替代保本理财的“香饽饽”,但并未意识到其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指数等标的波动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

联讯证券分析师李奇霖表示,“结构性存款看起来太酷了,但事实上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嵌入了期权等衍生品,然而这些嵌入期权也给银行带来了一些问题。”他表示,一是衍生品不属于银行允许的经营范围,银行需要和非银机构合作;二是衍生品需要强大的投研团队。

“结构性存款本质上还是存款,但相比于普通存款,结构性存款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利息与挂钩标的物的收益表现相关,”陈新春对时代财经表示,“因而利息是浮动的,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换言之,区别于保本理财的保收益特征,结构性存款需关注嵌套衍生品的结构以及业绩表现,其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2月共有549款结构性产品到期,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65款,有41款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区间中间值,占比近6成。

融360分析师则指出,结构性存款的风险要高于定期存款。因为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固定的,本息都能得到保证,而且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但结构性存款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而且收益不固定,大部分都是浮动收益,少部分产品甚至不保本。

也就是说,活期、定期存款保本保息,但收益相对较低,而结构性存款多数情况下收益较高,但不保证收益,少部分产品甚至不保本,风险高于前两者。

潘虹羽也表示,保本与否要视具体衍生品交易合同规定,如果只是把存款未来收益或是未来收益其中一部分挂钩投资衍生品,则本金没有损失。

(编辑:杨少康)

时代财经
时代财经从企业新闻出发,及时客观的报道企业的资本动态,人事变局以及模式解读,为企业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讯。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