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要组建“科技特种部队”,金融的定义变了吗?

作者: 周倩ID   

近日,花旗银行的内部报告显示了Citi Fintech(花旗金融科技团队)的最新进展:花旗正在从诸如亚马逊(Amazon)、贝宝(PayPal)等创新公司挖来大量科技精英,以应对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持久挑战。作为新兴力量的Fintech公司已经夺取一部分传统银行的业务,而这只是开始。早在20173月,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审计长托马斯·库里就已经宣布:“即将为创新金融科技企业发放全国性银行牌照,好方便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运营。”

当然,主动打“科技牌”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不止花旗银行一家。2016年,高盛和摩根大通就已相继宣称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摩根大通去年的科技投资预算为90亿美元,占投资规模三分之一。高盛的科技员工已经超过9000人,比Facebook全部员工数还要多。正如贝恩资本创始人、曾代表共和党竞选美国总统的米特·罗姆尼所说:“金融行业,本质上就是信用+信息产业。”

过去,国内普遍认为金融科技(Fintech)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服务于“小额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天然带有一种“草根气质”。实则不然。金融科技不断做大的实质影响力,正迫使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都要好好梳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将互联网金融或P2P网贷置于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主的传统金融体系之中,你会更清楚看到其“形式”和“实质”。“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其著作《证券分析》中说:

保险公司根据实际经验,对所承担的每一宗风险进行衡量,并据此收取保费。有时,分析的重点集中于所谓的“道德风险”(比如骗保)方面,此时必须衡量一些实际统计数据以外的因素。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造成“远远超过保费收入的损失”,但“平均结果”能够“可靠地形成商业利润”。

商业银行也具有相同特征:任何一种不良贷款都可能造成“远超利息收入的损失”,但“平均结果”能够“可靠地形成商业利润”。它们和保险公司的共同逻辑:一定比例的“坏账损失”不可避免,但是可以用“好账”赚的钱,覆盖“坏账损失”,形成赚钱的“平均结果”。

如果坏账率太高了,就必须要用更高的利率来对冲。反过来讲,要降低利率,就必须降低坏账率。不过,这都是形式,P2P网贷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有着类似的形式。而实质是什么呢?

从纯商业的角度上讲,银行、保险、P2P网贷各有其核心要诀:

商业银行的核心要诀在于“短借长贷” 

大多数人在考虑银行“存贷款利差”时,往往考虑的是1年期存款利率是1.5%1年期贷款利率是4.5%,银行利差收益就是3%。这就把银行家看成一个出纳员了。

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一直在玩“短借长贷”的游戏,就是长期的贷款并不是用长期的存款去匹配。比如,一笔100万元1年期的贷款,银行贷款利率经上浮后是10%,银行可以通过不断吸收活期存款来支撑这笔贷款,而活期存款的利率从未超过1%,也就是说,这笔100万元贷款银行的真实利差可以达到10%左右。巴菲特说:“银行的短借长贷之术简直可怕。”

保险公司的核心要诀在于“浮存金”

有个私募基金经理直言:“巴菲特钻了美国法律空子,用保险公司的钱去买股票,这是其核心秘密。保险资金很多年都不用赎回,没有还债压力,难怪巴菲特在股票下跌50%还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根本不用考虑资金被套而拿走。”

巴菲特旗下至少拥有10家知名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最吸引巴菲特的,是浮存金。财产及意外险保险公司预先接受保险费,在事后支付索赔。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某些工人的事故赔偿金问题,会导致索赔支付期限长达几十年。这种“先收钱、后赔付”的模式使保险公司能够持有巨额现金(浮存金)。巴菲特说:“这些浮存金并不属于我们,最终将会进入别人的口袋里。在持有期间,我们可以用这些浮存金进行投资,形同长期的‘无息贷款’。”

P2P网贷的核心要诀在于“金融科技”

众所周知,2017年被业内视作金融科技元年,互联网金融正式走向3.0时代。“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网贷、众筹,都是属于金融范畴;而金融科技落脚点在科技,更多是用大数据、云计算来改造甚至重塑金融链条的诸多环节。金融科技的实质创新是对于效率、产能与体验等方面的创新,这些创新并不去打破既有的交易方法,不打破既有的交易框架,只是在这个框架里头将业态展现角度做得更精细、更亲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深创业家康学飞先生就说:“互金平台不断夯实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于最新科技成果和手段的深度应用。当前,金融科技通过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融合,为金融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智能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科技型金融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效率,构建起金融科技生态圈。”

科技金融(FinTech)强调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风险定价、缩小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范围、客户精准定位,即通过科技的方式评估风险,改善现有的金融生态,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触达到用户,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产品体验。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规范化发展,在监管套利消失的背景下,没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将丧失生存能力,科技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动力。

基础牢固的优势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基于用户财富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向更广泛业务层面拓展。在这种情况下,P2P标签难免会趋于模糊。关键不在于P2P标签,重点是在做业务、提供服务时,有没有形成资产定价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等等,重点是要形成这种核心竞争力。有了能力,才可以拓展市场的边际。金融科技能力,是P2P网贷平台的最终支撑,也是发展信念。

(编辑:杨少康)

周倩ID
周倩,青年财经学者,创作出版有《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上市公司诊断》、《房地产会计实务》、《投资的逻辑》、《颠覆:商业模式的危机与新生》、《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迷局》、《操纵》、《投资总监》、《操盘》、《财务总监》、《中国股神沉思录》等十几部财经著作,兼任工信部主管《中国工业评论》专题策划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