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金融科技太过复杂,后果会怎样?

作者: 周倩ID   

金评媒(http://www.jpm.cn)编者按:当前时期,中国Fintech发展面临的挑战最主要还是“信任的问题”,如何能够在一个发展历史不是那么长久的环境里面,建立起一个成熟的金融信息服务系统,让大家能够非常信任它。

在2017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承认“懊悔当年没有投资谷歌和亚马逊。”巴菲特并不是排斥科技企业,只是担心“如果技术太复杂,会弄不明白”。“股神”有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现在非得认为自己可以预言那些快速发展的公司的将来?我们反而会专注于那些易于理解的行业。一个视力平平的人为什么要在干草堆里找绣花针呢?”

好的科技,应该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和高效可靠的。国内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的指标性人物、万向区块链董事长肖风曾直言:“什么是好的金融?好的金融就是真正把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而不是把金融打扮成一个风尘女子,给它修饰、装饰了太多东西。”

近年以来,随着移动IT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的突飞猛进,并与金融前沿创新深度结合,人们开始期待金融科技(Fintech)能够尽快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金融”。目前,金融科技在网络借贷行业的主要作用集中在两点:

一是充分运用智能IT设备的高效信息处理,对借贷用户信息进行结构化交叉分析,把这些数据跟还款、贷款结合起来,实现批量化、标准化、自动化等大批量数据处理,进而实现成熟的风险管理和信用管控,推动普惠金融的大范围实现。

二是充分挖掘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消费、商业交易以及社交数据,经过有针对性的筛选和挖掘,就能清楚刻画出一个人的信用状况。Google前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梅里尔甚至直言:“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

在Fintech的前沿应用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简单去看,全球最大的五家金融科技公司,有四家是中国的。再看总体市场规模,包括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中国的市场规模都是全球最大的。在华尔街人士看来,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当美国还在为运送银行票据花费数十亿美元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无现金时代。有人说,中国开创了更加智能、更加实用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商业活动,让“中国起码领先美国五到六年”。

即使如此,中国Fintech公司也不是在所有环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归根到底,金融的本质就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实现社会价值交换,并极力降低这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金融科技(Fintech)能够无限接近“找到真正有信用的人”,但并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完全透明。也许,Fintech能够帮助网贷平台剔除“不守信用的坏人”,但是,要确定一个人在什么条件下会是一个“守信用的好人”,也是不容易的。

要想切实做到“通过‘大数据挖掘’清晰刻画出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必将面临很多难以排除的干扰。近年,美国国家消费者法律中心对主要的大数据征信公司进行调查后,遗憾地指出“这些公司的数据模型繁多又复杂,使用不准确的数据(信息错误率高于50%),有‘垃圾进,垃圾出’之嫌”,并将此称为“大数据,个人信用评分的大失望”。尽管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决策依据非常有限(主要依据客户的信用记录),但并不表示在互联网上进行“大数据挖掘”就能取代前者的“信用鉴别”功能。正如玖财通CEO康学飞先生所言:“金融科技的有效创新应用,仍需要传统手段的有力配合。”

某种程度上讲,决定风控环节的压力和成效的,更主要是主业方向。举例来说:很多平台的主业方向是信贷和企业贷,这个风控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它们要跟银行竞争,又没有银行那么低的融资成本和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而那些以车贷为主业方向的平台,风控压力则相对偏小。车贷业务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把车辆押在平台,然后经过平台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的交易,平台没有终极风险,而且简单清楚。所有,车贷平台无需过多的营销推广,大多能够得到市场追捧。

车抵贷确实大量结合传统的信用管理手段(要抵押物),但并不表示它就没有技术含量。一般而言,抵押贷这类资产平台方会公布借款人的资产证明、借款合同、车辆行驶证、身份证等借款人相关信息(隐去隐私)、车辆的估值证明等,通常还会在车辆上安装GPS等来掌握车辆的行驶状况,以此保证对车辆的监控。车贷平台运用Fintech做信用管理的角度和手段,明显与以信贷业务为主的平台大不相同,但实际上更安全可靠。

当前时期,中国Fintech发展面临的挑战最主要还是“信任的问题”,如何能够在一个发展历史不是那么长久的环境里面,建立起一个成熟的金融信息服务系统,让大家能够非常信任它。当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他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国每一个人的经济资料他都可以轻易得到,这样,就能将风险控制做得最好。但是,想要追求这种效率的话,就会侵犯到别人的权利,就会侵犯到个人的隐私。这就需要管理层出面,除了要做到有效监管,还要在信用信息透明化、个人隐私保护、和政府监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编辑:郑惠敏)

周倩ID
周倩,青年财经学者,创作出版有《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上市公司诊断》、《房地产会计实务》、《投资的逻辑》、《颠覆:商业模式的危机与新生》、《写给年轻人的经济学》、《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迷局》、《操纵》、《投资总监》、《操盘》、《财务总监》、《中国股神沉思录》等十几部财经著作,兼任工信部主管《中国工业评论》专题策划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