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将迎统一监管 券商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受限

来源: 界面新闻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业内人士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整个资管行业“大跃进”时代的结束和监管“新时代”的开启,未来资管业态、资管行业格局均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作为大资管不可或缺的一员,新规对券商资管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通道及资金池业务。

11月20日讯,酝酿已久的资管行业“紧箍咒”终于浮出

11月17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针对部分资管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文件一发布,便激起了金融圈的“千层浪”。

业内人士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整个资管行业“大跃进”时代的结束和监管“新时代”的开启,未来资管业态、资管行业格局均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作为大资管不可或缺的一员,新规对券商资管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通道及资金池业务。

在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通道业务一直占据相当比重,自2012年监管层叫停资管大集合后,便进入了井喷阶段。但随着交易结构和层级越来越复杂,管理成本不断增加,通道业务的风险链条也被越拉越长。

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指出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另外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通道业务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但不会消亡,”招商证券非银分析师郑积沙表示,“我们预计在通道业务总量稳中略降的背景下,大约会有一半被分流到银行资管子公司。”

事实上,监管层对券商资管“去通道”的动作自去年就已经开始。从6月证监会调整了券商风险管理指标计算,试图以风险指标来约束通道的业务发展,随后7月明确表态鼓励券商做主动管理业务,新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将券商资管纳入表外业务,通道业务计入杠杆率约束。今年5月19日在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张晓军甚至首次提及将全面禁止通道业务,并强调不得让渡管理责任。

在一系列政策影响下,券商资管规模也随之大幅缩水。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披露,截至9月30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7.37万亿元,较今年二季度末规模下降了7228.32亿元,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产品规模三季度末减少了7163.02亿元,产品数量减少了379只;集合计划产品数量增加了100余只,但资管规模减小了293.3亿元。

而在郑积沙看来,新规对资管规模的冲击“只是面子工程”,更需要关注的是对行业收入的影响。以2016年数据为例,券商通道业务收入为12万亿元,在券商资管总收入中占比约12%。“按照未来一半被银行资管子公司分流来测算,实际对券商资管业绩拖累也就在5%左右,”他表示,“而且短期难有实质性的影响,一到两年内才会逐步显现出来。“

除了通道问题,《征求意见稿》对资金池业务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央行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资管业务过程中,通过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方式,对募集资金进行资金池运作。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多只资管产品对应多项资产,每只产品的预期收益来自哪些资产无法辨识,风险也难以衡量。同时,将募集的低价、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者股权项目,加大了资管产品的流动性风险,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容易发生流动性紧张。

因此,《征求意见稿》在明令禁止资金池业务、提出“三单”(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规定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投资非标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海通证券姜超认为,资金池业务主要存在于银行理财、券商大集合、信托等资管产品中。新规后,该类产品不得再新增规模,存量产品也要在过渡期内逐步清理,资金池业务难以为继,规模趋降。同时短期限理财产品通过资金池投资长久期非标的路被完全堵死,也会导致理财投资非标难度加大,资产端收益下降倒逼理财收益率下行。

而某中型券商资管部人士则表示,在新规发布前,他们已经有所准备,一直在缩减资金池类业务的规模。“慢慢公募产品也会做起来,明年上半年会先发一只混合基金。”他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

郑积沙也指出,在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受限的情况下,资管行业将加速向主动管理转型,具备独立资产负债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的优质资管机构将具备先发优势,有望加速突出重围。

值得注意的是,对近来各家券商争相上线的智能投顾,本次《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持牌监管”的要求: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

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智能投顾的发展将有章可循,或将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智能投顾业务的投入和推广。

(编辑:田跃清)

来源: 界面新闻

天乐
蓝魅财经责任编辑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关注者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