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发行备案放缓 海外超短期债发行放量

来源: 财新网 彭骎骎   

金评媒(https://www.jpm.cn)编者按:在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都趋向于稳定的大背景下,中国外债发行的收紧时机趋向成熟。今年以来,发改委对海外发债的备案登记加强了管理,无需备案登记的超短期债券发行放量。

经历了今年上半年外债发行的火爆后,目前海外发债收紧的时机成熟,中资机构海外发债节奏有望放缓。此前为了简化发行流程,更多发行人选择发行不用登记的超短期海外债,导致这类型债券发行放量。

多名海外债市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从今年5月左右开始,明显感受到发债登记时间拉长。不同接近监管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由于今年上半年海外发债规模增长较快,而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资本外流得到有效控制,“下半年外债发行火爆的节奏面临放缓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发债规模猛增。据民生证券的报告,今年上半年中资美元债共发行1334只,规模总计1682亿美元。相比2016年同期,发债数量翻了近十倍,发债规模大约翻三倍,整体放量,但单笔平均融资规模下滑。

其中一二季度的海外债券规模边际递增。第一季度共发行496只,总计630亿美元,发债额相比2016年第四季度增长52.21%;第二季度共发行838只,总计1052亿美元,发债额比2017年第一季度增长66.94%。

“最近发债登记的速度比较慢。不少发行人已经做好了评级,法律文书也准备齐全,但是国内手续都还没有办好。”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表示。据他的观察,目前完成登记的海外债中,对资金需求较急迫的再融资的占比较大,而新增的债项较少。

对此, 9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回复财新记者查询的邮件中表示,“境内企业举借外债(包括境外发债),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

外汇局所指的规定有二,一是 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实施《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发布<外债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简化外债登记流程,取消外债账户开立、资金结汇和还本付息等业务审批事项。2016年,外汇局会同人民银行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取消对金融机构和企业外债事前审批。另一个相关规定是指2017年1月,外汇局会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优化调整了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和计算办法,“进一步提升了境内机构融资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一年期以下的超短期海外债券发行量大幅增长。“我现在手头上都是在发不需要去登记的超短期债券。这类债券今年发得特别多。”一名外资行从事海外债券承销人士表示。

自2015年起,对企业境外发行债券实施备案登记制。国家发改委自受理备案登记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在外债总规模限额内出具《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证明》,发行人凭此证明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外债资金流出流入等有关手续。但一年期以内的超短期海外债的发行,则不需要走此程序。

根据民生证券的统计,2017年上半年,发行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美元债数量和占比明显增多,共985只,占总发行量的73.84%。而2015年,此类占比为零,2016年下半年开始增长至27.2%。

“超短期外债发行放量主要还是跟境内融资环境有关。目前境内资本利率上升比较高,所以境内企业去海外发债动力很强。发行超短期债不用去发改委拿函,发行人可以抢时间窗口与简化发行流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瑜表示。对于一些高评级主体而言,海外融资成本更有优势,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是发行外债的时间窗口。

钟汶权认为,在国内债券市场的强监管背景下,国内不少企业需要开展海外融资渠道。“特别是去年年底外汇局拓展了外债资金的使用用途,允许外债资金拿回国内用。有些企业,虽然资金需求不大,国内融资成本也不高,但是他们将部分债权移至海外,万一国内资金收紧或较紧张的时候,也可以多一个融资渠道。”

尽管自2015年起,海外发债改为备案登记制,但监管没有放松对海外发债的管理。6月12日,发改委发布企业境外发行债券风险提示,称五家企业发行外债未履行事前备案登记,并要求五家企业应尽快补办有关备案登记手续。这五家企业的发行主体均为海外SPV(特殊目的载体),然而发改委在风险提示中强调,但凡负债主体业务在境内的海外债发行,也需要备案。

张瑜表示,今年以来,发改委主要对两类海外债的发行加强了管理。一类是房地产企业债,一类是城投债。但她同时表示,对这两类债券发行的强管理对于中国企业整体海外债规模而言影响不大,目前中国海外债中,中资银行债占比过半,是境外发债的主力。

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去年发行的中资海外债中,金融债占比47.1%,其次是房地产债,占比13.81%。

然而尽管中国外债单边增长较快,但是观察家认为,宏观风险仍然可控。张瑜认为,目前外债规模跟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比,整体依然可控。而且,如果穿透中国海外债券的投资人,可以发现大部分投资人还是境内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虽然看上去是外债增加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外资机构持有,这样来看,中国的情况跟我们观察的新兴市场国家半年之内外债飙升,是不一样的。”

钟汶权表示,尽管宏观层面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外债急升存在币种和期限错配的风险。个别公司如果较多依赖外债,但收益主要来自国内,容易导致币种不匹配的问题。而现阶段较多公司选择发行超短期外债,但如果募集资金是用来做长期投资,或者是对长债的再融资,则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

(编辑:杨少康)

来源: 财新网 彭骎骎

汇财经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