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码逆回购缓和收紧预期

来源: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刘双霞   

金评媒(https://www.jpm.cn) 编者按:今年以来,为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逐渐拧紧“流动性”水龙头,资金面收紧现象明显。

为应对市场资金面紧张,央行6月19日向市场净投放1100亿元资金,央行还罕见表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较多”,分析人士表示,此举表明央行维稳资金面的决心。在前期流动性紧张的态势下,近来央行已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央行官员也多次表态实行“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净投放1100亿元

6月19日,央行公开市场进行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3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公开市场当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净投放1100亿元。央行发布公告称,受政府债发行缴款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较多,故开展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值得关注的是,央行罕见的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告中称“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较多”。今年4月11日,央行在公告中,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表述还是“流动性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弘业期货北京研究中心分析师周智诚认为,央行在银行体系6月末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的当口再次大额净投放,显示了央行不会让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决心。

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

今年以来,为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逐渐拧紧“流动性”水龙头,资金面收紧现象明显。

从Shibor利率来看,多数期限利率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今年6月初隔夜Shibor利率为2.6525%,至6月19日一路涨至2.8635%。7天期利率也由月初的2.866%涨到现在的2.9204%。

显然央行已经关注到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并调整去杠杆力度,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在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拟在6月上旬进行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期逆回购操作,稳定市场预期。表态之后,央行随机付诸行动。6月5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向市场投放300亿元跨季资金;6月6日,央行开展MLF操作4980亿元,为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资金,向市场释放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明确信号。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上周(6月10日-16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流动性净投放。据统计,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6200亿元,实现净投放4100亿元,单周净投放量为今年以来次高水平,创5个月来新高。

在逆回购操作期限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 今年以来,公开市场中短期逆回购的比重逐月增加,7天期逆回购品种的比重已大幅上升至近八成,央行的操作策略由去年下半年的“缩短放长”正转变为“缩长放短”。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的市场操作转变成为“缩长放短”,将有利于稳定资金面及市场情绪,显示出在央行减缓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引导市场更加温和有序去杠杆的政策取向,又不至于引起市场的恐慌情绪,以达到安抚市场情绪的目的。

货币政策继续收紧预期减弱

基于央行近期操作,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概率不大。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虽然货币政策未必会很快回到放松状态,但进一步收紧的概率已经不大,甚至未来在经济和通胀重新回落的情况下需要考虑适度的放松。

事实上,央行此次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态度释放出货币政策信号。6月14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与此前美联储加息后央行的反应不同,美联储凌晨加息后,央行6月15日维持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不变。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就美联储加息事件点评认为,美联储加息之后,央行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没有再像今年3月和1月一样跟进加息。这释放出重要信号,即货币政策还是紧的,但可能不会更紧了。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至少年内央行不会再上调利率。

此外,央行官员对货币政策“朝收紧方向发展”到“不松不紧”的表态也显示央行态度的微妙变化。央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5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货币政策总体会保持中性,目前货币政策是朝收紧的方向发展,也是挤泡沫防风险的需要,防止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而在6月3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7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表示,央行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6月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再次详细阐述了“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他表示,所谓“不紧”,是指货币政策要支持经济正常、合理的增长,要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防治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松”是指货币政策不能太松,以致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很难去掉。

(编辑:田跃清

来源: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刘双霞

颜汐
金评媒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