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不良率远低于互联网金融 消费金融的蓝海属于谁

来源: 中国网   

目前国内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262家,近9000家小贷公司,2500家左右的P2P平台,近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蚂蚁金服、京东等互联网机构提供消费金融业务。

2016年12月15日,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毛宛苑表示,消费金融社会影响力还不算大,主要原因是行业起步较晚,16家持牌公司中近半数开业时间尚不足1年半,开业初期主要为夯实发展基础与业务试水阶段,尚未进入稳定的业务增长与盈利期,特色产品与品牌认知也在逐步形成当中,行业发展尚有较大空间。

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充满机遇的同时,仍面临信用下沉、风控线上化、获客成本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等挑战,甚至在部分领域,如校园市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些都将在2017年亟待探索。

“当前,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已被消费金融渗透。如果没有消费贷款,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要下降3/4,汽车保有量会下降一半以上,智能手机也会下降40%。”苏宁云商副总裁黄金老表示,“消费贷款,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消费促进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毛宛苑表示,截至2016年10月,银监会已批准开业的消费金融企业16家,有3家批于筹备,还有3家在走流程就是审核之中,还有不少家属于辅导阶段。行业整体已实现盈利,未来还将有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批筹。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金融行业以银行消费信贷为主,商业银行通过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两大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随后,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获批成立,成为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

2016年多家银行如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信用卡中心新增交易额远超2015年。随着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贷款办理的渠道除了柜台和短信银行外,还有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同时,起批金额降低,审批条件放宽,贷款渠道也随之增加。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逐步放开,已有数十家银行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

银监会认为,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增加细分市场的金融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国内消费信贷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经银监会批准开业消费金融公司15家,行业资产总额1077.23亿元,贷款余额970.29亿元,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4.11%,贷款拨备率4.18%,风险处合理可控范围。自试点以来,行业累计发放贷款2084.36亿元,服务客户2414万人,行业平均单笔贷款金额0.86万元。

与持牌机构相比,平安普惠的数据俨然成为了第一梯队的领跑者。据估算,2016年平安普惠新增贷款超过1700亿,期末贷款余额超过1600亿。无抵押贷款的信贷损失率3%左右。“发展消费金融不但需要清晰的商业模式,更需要明确的运营模式。同时,风险管控是消费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点。”平安普惠副总裁兼首席风控官林允祯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相对于银行,平安普惠在时效性及简便性更有优势,准入门槛更低,贷款可获得性更高。

目前平安普惠无抵押贷款业务期末余额、全年无抵押贷款放款量双双突破千亿,有抵押业务超过500亿,互联网产品超过250亿。预计全年将达到1800亿左右。

“消费金融是从业者的蓝海,也是黑中介、欺诈分子的蓝海。”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表示,“线上模式相对传统金融模式,会面临新型的欺诈手段,所以风险的压力远超传统模式。因此,要做好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打造一个底层的风控系统,打造信用评估的大规模的技术化的优势。”

虽然目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4.11%,一位业内人士表示,8%-10%是可以容忍的信贷损失率的区间,2015年末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行业的信贷损失率是18%,预测未来信贷损失还会上升。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及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已与京东金融合作小白卡有近400万人申请。在2016年,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已与数十家线上线下机构发行联名卡,以期在垂直领域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中信银行信用卡增量的一半来自于互联网合作渠道。”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吕天贵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需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企业加快渗透融合,勇于创新,为用户提供新时代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芮萌表示,“目前银行的微型贷款、金融产品销售以及消费贷款业务明显受互联网金融冲击,互联网金融开展的消费金融无缝连接消费场景,提高用户体验性,已赢得新生代的青睐。”“长远来看,所有消费金融公司都需要合作,没有一家能够做完整个产业链。”融360 CEO叶大清认为,消费金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市场,也是一个体系,需要与产业链的各类伙伴全方位的合作。渠道优势都是暂时的,获得了用户之后还需要大数据分析、信用管理、产品设计,甚至不良资产处置。与其说渠道为王,不如说合作为王,一个善于发挥各方优势,又有足够创新能力的公司,才会在变革中获取不败之地。”

实际上,消费金融的兴起一方面源于市场及监管,另一方面则源于中国征信市场的逐步完善。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数据中七八亿的用户,信用卡持卡人尚不足三亿,另外的人通过什么评判信用呢?

民营的个人征信机构正在开展这一业务。传统金融机构的征信方式虽然覆盖面窄,但相对谨慎的方式可以避免将钱借给“不对”的人,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征信,可以让更多以前可能在传统征信体系下借不到钱的人也能得到更多融资

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表示:“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领域是一个开放的状态。无论是共享黑名单还是行业风险名单,还是加入各种不同的征信机构,机构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势。”

在消费金融细分领域中,校园无疑是一块大市场。近年来,校园金融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最近两年的同比增速高达200%以上。苏宁金融研究院测算结果显示,照此速度,2016年校园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在大学生中的渗透率将达到18%。自信用卡退出校园之后,盘踞在校园金融领域的不仅仅有近来备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和电商企业,小贷等机构同样有参与。

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其缘由是,银行对学生还款能力审查不严,学生消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还款困难等。禁令出台导致校园金融市场的供应出现短暂空缺,而需求并未减少。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蚂蚁金服商学院、清研智库合作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四成90后大学生会采用“金融手段”满足自己消费需求,其中18.6%的大学生会选择分期付款,13.0%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或产品。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等电商巨头相继进入学校满足这部分需求,一批以分期乐、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红利,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数以千计的、良莠不齐的地方借贷公司也将业务触角伸向学生群体,有的以网络贷款形式出现在校园,有的直接以校内传单的形式出现,“裸条”、“暴力催收”、“超高滞纳金”、“超额授信额度”、“超高手续费”等乱象爆发。

2016年4月,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认为部分不良网贷平台采用虚假宣传的方式,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以致陷入“高利贷”陷阱。

这是监管层第一次透露对校园网贷风险的关注,随后,密集的监管文件频发。多地金融办、市教委、银监局联合发文,给校园网贷列出负面清单,包括提高学生贷款的发放门槛、不得直接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不得变相发放高利贷等。

监管的强势介入下,趣分期、佰仟金融、名校贷等多家平台下线学生分期产品或转型。

校园是否应该是消费金融的禁区?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闫海峰教授指出,“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包括促进消费、完善金融市场、契合普惠金融导向等,其利弊天平究竟如何倾向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对象。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利大于弊;如果向平台申请校园贷款的在校学生心智不成熟,利用平台套现来满足自身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从而将自己置于信用记录不良、被强行催债的困境,此时“校园贷”的弊端就更为明显。

2016年12月9日央行等17部门召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指出,目前,央行已基本摸清互联网金融风险底数,互联网金融风险整体水平正逐步下降,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高发频发的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下一步,各地将根据重点分批次检查、整顿。

来源: 中国网

亦轩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