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做好普惠金融

作者: 田峰   

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大部分老百姓已经勤劳致富,但仍然有不少农村老百姓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信息不对称、创收无门路,还生活在相对贫困线上。放眼全国,金融服务缺位类似三农、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的情况普遍存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今年初,国务院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十三五”规划优先实施的领域。9月,G20杭州峰会上,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各国对于发展普惠金融达成了共识。可以说,普惠金融已成全球范围内讨论的热词。各家公司也借政策东风,大张旗鼓打出 " 普惠金融 " 的大旗。

当市场一窝蜂涌入这一领域时,又有多少人能窥见蓝海中的漩涡?互联网金融企业又当如何做好普惠金融?

做好普惠金融不能光靠热情

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如何让老百姓得到公平、公正、高效、便捷和便宜的金融服务。从现阶段看,我认为普惠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是金融服务成本高。尤其边远地区、人烟稀少和交通不便的地区,过去传统做法就是设机构、派专人,以及建设一些基础设施。然而这些成本都太高了,金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产物,需要遵从价值规律、成本核算。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因此天生具有逐利性,必须实现股东回报。正因如此,金融机构首要难题就是解决实现普惠金融的高成本问题。

第二是服务效率低。金融机构在大城市相对更好经营,规模大、设施较为先进且员工工作方便,但要深入到具体地域,例如边远地区,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就很难设置先进的设施,影响服务效率。

第三是商业不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组织,金融机构要遵循经济基本规律。如果商业不可持续,即便有一腔热血也难以实现普惠金融,更别谈做深、做扎实了。

早年,我特别敬佩孟加拉的“穷人的银行家”——穆罕穆德·尤努斯。他经常来华,分享孟加拉的普惠金融经验。但后期,他的经验模式同样很难持续,也回避不了一些全球性难题。

令人欣慰的是,现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实现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的手段和解决思路。互联网金融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一站式的融资方式,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参与成本等问题,能够更好推动普惠金融的最终实现。

普惠金融需要数据基础

据有关数据统计, 90%的小微企业更多依靠小贷和民间借贷融资,5.1 亿人只有简单的身份信息,并没有其他金融信用数据。据波士顿咨询公布的数据统计,央行共收录了 8.6 亿自然人、1811 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其中有信贷数据的只有 3.5 亿人,这意味在我国还存在 " 零征信 "、" 弱征信 " 人群,他们游离在央行的征信体系之外,当中包含了大多数农民、蓝领和学生人群。这一数据显示,普惠金融其实面临着现实窘境——如果没有数据,谈论普惠金融将显得无据可依。

毫无疑问,这些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要有足够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如此才能服务于后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等环节。而这本身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 " 瓷器活 ",没有大数据的 " 金刚钻 ",这个工作真的没法 " 揽 "。 在此背景下,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便到了真正的用武之际。也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要具备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才能做好普惠金融。

发展普惠金融需遵从金融本质

另外,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好普惠金融,还可以从新金融本身的具体应用来看其对普惠金融的真正价值。

第一,以数据与技术作为驱动,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中,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应是数据与技术。这包含两个维度 : 一个是数据维度,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规模要够大,维度要够广,且要合法;另一个是技术维度,在数据基础上,叠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

第二,互联网金融平台不能脱离金融本质去发展。对于金融业务来说,风险管理、风险定价是不变的核心。而建立强大的风险管理体系,绝不仅仅是做数据的搬运工,而是要将技术应用落地,这也是解决普惠金融存在的资金供给与需求双方主体数量多、信息透明化程度低等问题的关键。

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好普惠金融方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类型的平台,都要回归金融本质,然后依靠数据与技术去实现 "普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田峰
中房创投创始人兼CEO
著名私募基金管理人
原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CEO
权威业务审核和风险监控专家
拥有20余年金融行业从业经历及企业管理经验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