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用户更多,让投资者变得更加难忽悠

作者: NewUnion   

在五年前,一般人买手机可能只会挑屏幕尺寸多大、拍照像素多少多少万。小米从第一场发布会开始就在讲产品的细节和参数,以前有多少消费者知道屏幕尺寸以外还得看分辨率?看cpu懂得看频率?有多少人分得清内存和闪存的区别?蓝绿用核数忽悠消费者多久了?

雷军追求的是消费者懂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可以反过来搞厂商,他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市场进步。小米发布会经常被老米粉骂,说瞎吹,这样的结果也应该是雷军所乐于见到的。 

当媒体问及小米5年对手机行业的发展影响为何时,他回复「小米5年内让国内用户不那么容易被产商忽悠了,看得懂真实参数」。 

做小米,他不厌其烦地科普着,生怕用户不知道哪个点了,简直是等着用户来吐槽。整个机友届,微博上搞机的,很难说没有被小米的科普感染过。小米的这种气质,就是理工的大爱,兼爱则明,消灭信息不对称,让中国用户变得难以打发,以此来提升业界水准。 

而在P2P行业,如何让投资者看得懂平台乃至行业的参数呢?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于10月28日正式发布了96项信息披露指标。但我有一个疑问是——这96项指标是给谁看的?我想,第一平台要看,根据信披要求自查自纠,然后去调整自身;第二监管层要看,通过信披数据找出典型问题,然后去排查考核;最后是投资者去看。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投资者在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认知等方面的素质显然是跟不上的。这就造成了只有监管层看着管,投资者基本看不懂的尴尬境地。

那么,一个真正有效的信批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认为,行而有效的信批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平台必须让投资者看得到,进而让投资者看得懂。 

目前大部分投资者在投资P2P的时候都是在看平台,而不是看项目。诚然平台的资质和实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投资的安全性。但是在去刚兑的大环境下,继续只看平台背景不看项目资质,无疑是依然以信用中介的角度看待P2P平台,这跟监管要求是南辕北辙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从项目本身的资质、安全性、风控措施等挖掘平台软实力,不能一概而论地看待任何一个平台。 

我认为,要真正看透一个平台的项目是否具备基本安全性,要从三个角度同时去看: 

第一点,项目真实性,在信息中介的定位以及信披指引之下,平台有责任也有义务公示融资项目的有关信息,这毋容置疑。但是在E租宝事件之后,在众多自融、假标案件之后,P2P行业公示信息的信用还剩多少呢?我一直说P2P行业是一个信用破产的行业,为什么?因为过去几年,每一家P2P都说自己“保本保息”,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跑路事件都在刷新着行业信用的下限,那么作为一个金融中介平台,连服务中最重要的承诺都兑现不了,还谈什么信用?

当然了,这背后涉及到P2P号称“保本保息”是否合法、资产是否具备投资者适当性、P2P行业异化成信用中介的变革历史和认知原因等等,我就不展开了。我继续讲回来P2P行业信用破产之后怎么办。 

如果我们假设,投资者都不相信P2P平台所说的一切信息了,怎么办?如何在行业信用废墟上重建信用?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们先假设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然后我们要如何反驳这一点呢?于是我们新联在线首创了风控考察团,至今已举办过4期,带媒体和投资人实地去到融资项目的工地现场,去了解融资企业的背景、亲手摸到融资款所购买的材料、当面和融资方核对风控材料、发标信息等等,让投资者对每一个项目都不仅看得见、还能摸得着。 

第二点,如何看得懂平台的风控措施。这个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发现整个行业已经有接近两年时间,在风控营销和投资者教育上停滞不前了。在两年前各家平台都很热衷于编写自己的风控流程,例如风控24式、36计、72关、108道将等等。但是问题是这些内容都过于停留在表面,太执着于追求繁杂的流程,而忽略了风控的本质和有效性。这就是我最近经常提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那么金融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发现无论是投资者、媒体、甚至很多行业从业者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觉得,是时候要对这个行业的风控教育做一些改变了。于是我们新联在线联系了网贷之家等一些第三方媒体,希望跟他们一起,推进这个已经停滞了两年的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媒体、甚至是监管部门看得懂互联网金融的所谓风控。

第一阶段我们会从常见的行业误区入手,逐一剖析这些误区和对应的分辨方法;第二阶段我们会把新联原来的“风控考察团”升级成“风控体验团”,让每一个人都能亲身参与风控的过程,体验不同风控模式和不同风控水平的区别,更深入理解风控的作用和价值。 

而第三点,资金流向情况,监管要求中已经给出了有且仅有的唯一途径--银行存管。这存管的价值和必要性毫无争议,不仅对于投资者来说是辨别的标准之一,同时它对于平台的意义更为重大--自证清白。无论任何一个平台如何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挪用资金,在行业信用破产的现状下,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给予证明的话,依然还是无法自证清白。 

教会用户更多,让用户变得更加难忽悠。过往行业更多追求的都是保本保息的宣传,都是用“理财”替代投资,力图让用户更多地把P2P当成存款的等价物,忽略金融领域客观存在的风险。正如当年脑白金把褪黑素包装成保健神品一样,这是在不断的忽悠用户,同时也是中国每一个新兴行业的必经之路,但是在一个逐渐开放、逐渐透明的行业当中,这一套行不通了。这是小米这五年带给我的启发,也是我希望在之后通过我们从业者和第三方媒体的共同努力,让行业净化的一步:让用户更加难被忽悠。

以上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金评媒立场,禁止转载。
NewUnion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金融媒体 | www.jpm.cn 关于金评媒 加入我们 订阅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