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十年造车终无果!科技公司跨界造车难在哪
众所周知造车烧钱,没想到,不差钱的主也玩不转。
近日外媒曝料,筹备了十年、投入数十亿美元之后,苹果公司最终选择放弃造车计划。消息一出来,震惊了车圈和半个科技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理想汽车CEO李想、特斯拉CEO马斯克、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等业界大佬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做出回应,让“造车之难”再度引发各界关注。
都说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来临,软件能力强悍的科技公司顺势掀起跨界造车热。然而,苹果放弃造车,百度和滴滴去年宣布放弃造车主导权、以“打辅助”的方式圆造车梦,科技公司的造车计划相继搁浅,跨界造车到底难在哪里,新入局者还有没有机会?
跨界造车,科技巨头玩不转的是“竞争力”?
“低估了汽车行业的难度”,这几乎是所有新入局的跨界造车者,用真金白银得出的共同认知。
有业内人士指出,电动汽车时代,造车门槛看似降低了,但隐性门槛却大大提高。科技公司跨界造车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汽车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不仅涉及到众多关键领域的单项核心技术,还有整车集成的核心技术,而后者是整车企业很难买到却又必须掌握的。二是汽车复杂程度高,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远高于手机等电子产品,整车企业要建立并管控庞大的供应商体系,还要有能力深度参与、指导和监管供应商的生产,才能使其技术、品质、效率、成本等均满足车企的要求。
换句话说,新入行者攒一辆车容易,但造一辆有竞争力的好车难。这些新入行者短时间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隐形门槛,正是传统头部车企的优势。
就拿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电池安全来说,比亚迪研发了近20年,才推出了无惧针刺实验的刀片电池;吉利去年独家发布了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这是一套基于国际领先的电池制造技术,又融合了架构、整车、智控、云端安全的“无盲区”安全防护系统,针刺只是入门标准,刷新多项行业电池安全新纪录。新势力造不出车规级电池还可以买,但吉利这套系统性安全是买不到的,只能靠自研或与供应商联合研发。
今年新能源汽车内卷加剧,整合供应链、降低制造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比亚迪今年已两次官方直降发起价格战,垂直整合产业链就是其降本的王牌之一;拥有全球化供应链体系的吉利更狠,旗下吉利、领克、极氪品牌均以技术+价格双重回击,上周发布的全新极氪001实现了1118项进化、3项行业首发、12项同级第一,增加了约5万元的硬件成本,但起售价却比现款还低3.1万元,让新款极氪001晋升为豪华纯电市场最具竞争力的“新卷王”。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小米SU7迟迟无法定价,纠结的是想用高性价比来提高竞争力。苹果押宝完全自动驾驶,但在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公布的数据中,苹果毫无竞争力,还不如放弃、及时止损。
智能化竞争,科技公司较传统车企的优势不再?
不过,科技公司放弃造车,并不意味着就此失去分享智能汽车未来市场红利的机会。
被曝出放弃造车计划的当天,苹果股价逆市实现小幅上涨。这是因为不少投资者及业内人士认为,苹果将焦点转向AI技术是明智之举。AI被认为是实现自动驾驶和提升智能座舱体验的核心技术,未来,苹果仍可以将AI技术积累在汽车领域变现,只是身份变成了汽车供应商。
以汽车供应商身份抢占智能汽车市场蛋糕的,还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其中,参与程度最深的是华为。华为与车企已联合打造了极狐、阿维塔、问界、智界等多个新能源品牌,除了问界近几个月销量持续破万,其余均销量平平。这也表明,华为的智能科技与品牌光环不是万能药,更别说还有丧失“灵魂”之嫌,车企提升智能化竞争力还得靠自己。
在智能化赛道上,传统车企和“蔚小理”等老一批新势力都进行了巨资投入,布局最广的自主车企,非吉利莫属。吉利已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网联、车载芯片、操作系统、低轨卫星、智算中心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布局,已推出了可媲美华为鸿蒙系统的FlymeOS 系统和银河N OS车机系统,永不失联的卫星互联技术,车企首个全栈自研的“星睿AI大模型”,总算力位列中国车企第一的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等,与华为等科技巨头在智能化方面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某些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
造智能电动车就像是养“吞金兽”,不仅费钱,还必须要有驯服它的本事,否则就只“吞金”不招财。相比新入局的跨界造车者,去年新能源销量近50万辆、智能电动化转型已入佳境的吉利等传统车企,显然已率先练成了“驯兽”大法,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码或搜索 "JPMMedia"
关注金评媒微信公众号